划线、裁剪、塑形……经过多个步骤,铁片被组装成了一套套甲胄,书写出“金戈铁马入梦来”的豪情,勾勒出“黄金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情境……在2021年南国书香节暨第十一届惠州书展主会场惠州新华文化广场,惠州青年何东明和他的团队带来四套甲胄作品,吸引了大家的眼光。
在何东明看来,一部甲胄史堪称一部古代战争发展史的缩影,一件铠甲则是凝练了这段历史的底片,值得后人反复观瞻。他此生的愿望,就是能够在惠州成立一个民间公益甲胄博物馆,能在馆内陈设贯穿中华五千年的甲胄,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服务于惠州文旅事业的发展。
在8月20日南国书香节开幕当天,在惠州新华文化广场,不少市民在逛书展寻找心仪书目的同时,目光或多或少都会停留在甲胄上一段时间。“只在电视剧、电影中看过,感觉离我们很远,现实中遇到,还挺惊喜的。”惠州一中学生小何说。
80后市民梁先生告诉记者,小时候,国内影视行业刚开始发展,连环画是他与小伙伴娱乐的一大来源,其中,金戈铁马的历史故事是连环画最主要的题材之一。受此影响,不少小伙伴都会在田间地头,以树叶、藤条cosplay甲胄,展开想象,模仿连环画中的打斗场景,经常玩得不亦乐乎。“今天在现场看到真实的甲胄,感觉好像儿时的梦想被实现了一般。”梁先生说。
“眼前这套金光灿灿的甲胄名叫大汉将军仪仗甲,是明朝早期高规格的甲胄,适合重大典礼使用。”何东明说,甲胄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,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。
制作一套甲胄的工序并不简单,在铸甲师的手中,一块原料需要经过划线、裁剪、塑形等多个步骤,最后才能组装成一套盔甲。比如,甲胄胸甲部分由800至1000片铁片组成,重约10公斤,要花上3-5天的时间才能做成。而一名铸甲师单独完成一套甲胄,则需要3个月时间。
古语云,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”在古代,战争乃国之大事,甲胄能够保护战斗者,提升军队的武力值,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意义举足轻重。
所谓“甲胄”,“甲”一般指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,“胄”指的是戴在头上的防护面具,也就是头盔。
屈原在《九歌.国殇》中就曾描写过“操吴戈兮披犀甲,车错毂兮短兵接”,先秦时期甲已经是古代武士常备的防护装具。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,西汉时期铁甲出现,逐渐代替皮甲,进而有了“铠”“甲”之分。铠甲的形制和编缀方式随着不同朝代的应用而改变。
何东明表示,甲胄的制作中不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,还可以看出那个朝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水平。西方到16世纪才出现盔甲,并且不是人人都有,而且形制也很简单,士兵需要自备武器,能有盔甲的都是有钱人,而在中国古代,连普通士兵都有机会披上整套盔甲,将军、元帅的盔甲就更不用说了。
制作一套甲胄的工序并不简单
文/图 林海生
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