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做珠绣就是以针为笔,以珠为墨,以布为纸。"粤绣(珠绣)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的"传统美术"项目,打响了潮州珠绣工艺文化品牌。
今年5月,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其中粤绣(珠绣)被列入扩展项目名录的"传统美术"项目,令许多珠绣工艺传承人信心大增。自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,到国字号头衔的落地,这离不开该项非遗工艺背后许多潮人的坚定"守艺"初心。
非遗项目粤绣(珠绣)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伟雄就是其中一人。他自小便与珠片针线结伴,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珠绣工艺的钻研、创新和非遗项目的申报中,更以打造潮州乃至中国的一张工艺文化名片为己任,致力于传承潮汕传统非遗文化。记者日前走进潮州市百师园创意馆,听该馆执行馆长黄伟雄讲述他的守艺故事。
针起珠落,三两下之间,一小朵灵动的珠绣牡丹花便出现在绸布上。黄伟雄拿着绣针熟练地游走其间,他介绍道:"我的母亲和祖母都是绣娘,我6岁时就拿起绣花针学绣花了,从帮母亲穿针线起,到描花稿,到绣出一对枕头花给自己交学费……就这样渐渐与刺绣结下不解之缘。"黄伟雄笑着说道,如果从拿起绣花针就开始算起,那么他的"绣龄"就超50年了。
如今,已是中国刺绣艺术大师、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的黄伟雄,回想起儿时的"绣花时光",他颇为感慨:"很小就对绣花针产生兴趣,在心里种下一颗小小的文化种子。"比如,他总是围着母亲的绣花绷架打转,常趁母亲离座不备的时候,拿起绣花针就在织物上乱弄一通,闹得母亲哭笑不得。
"逐渐长大,我意识到自己作为家中长子的责任,于是开始拿起绣花针帮助母亲分担一些简单的绣活。"据黄伟雄回忆,他七八岁时已能利用暑期独立绣出一对完整枕头花。在当时,一对枕头花可挣得工费两块钱,用来为黄伟雄缴纳下一学期学费,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。
儿时在心中埋下的关于刺绣艺术的种子,在黄伟雄17岁那年有了破土而出的机会。
在1980年代初,潮汕地区服装行业掀起一阵快速发展热潮,此时,黄伟雄也进入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服装与刺绣设计,开始系统化的课堂学习。毕业后,黄伟雄被分配到地方国营潮绣厂珠绣分厂工作,开始了他对刺绣工艺更深入的探索和创新。
"逢年过节穿新衣,但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有限,我那时想,如果学了服装专业,那家人新衣服我都能承包了!"黄伟雄回忆道,事实上,有了专业技术的加持后,他不止包揽了一众亲朋好友的衣橱,更走上了一条推动工艺创新和传承之路。
黄伟雄正在创作珠绣作品。
百师园展出的作品
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