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4月07 星期一 07:19:41

二沙岛上来天风 画派岭南又奇峰

发布时间:2022-04-26 15:51

在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辖区内,藏有一座亭式外形的二层旧楼。其北门外墙一侧嵌有云石牌,上为国画大师关山月题写的“天   风楼”三字。这是“岭南画派”国画大师高奇峰的旧居,亦曾是近代岭南画史上风云际会的艺术胜地。小楼主人高奇峰及闸人“天风七子”在此度过了一段亦师亦友的黄金时光。

1929年,二沙岛迎来了一位画家。

当时的二沙岛还是广州城郊的不毛之地。 岛南一带为当时居于社会底层的疍民的聚集之地,水面上遍布疍民的船只。 但随着广州近代城市发展,靠近市区的二沙岛西端被“药王”梁培基相中,建起了首家“旅馆医院”。 正身患肺痨的高奇峰也辗转至此静心疗养。 翌年,见此地清幽宜人,他便作长久之计,在颐养园旁边出资建了新居,名之“天风楼”。

谈艺论道 移步换景

当时,不到40岁的高奇峰从政坛归隐,也结束了在岭南大学的短暂讲学。 他已是画坛的一代名家,与其兄高剑父共同开创了以折衷为理念的岭南画派。 高奇峰的作品广受欢迎,为时人瞩目。

“天风”之名的由来,很大可能来自其建筑的形制:楼上空气畅通,江风穿堂,有如天上来风。 当时的天风楼是移步换景的岸边楼榭,在相关的老照片和研究者文献中可见,其北门以一条四米长的小桥与土堤相通。 文史学者叶曙明曾著述,由于天风楼东临梁培基的“华园”,西接陈可钰的“可庐”,这三桩建筑被并称为“三家村”。

住进天风楼后,高奇峰大多时候闭门谢客,仅师门一众在此谈艺论道,开设雅集。 今可见一张《十分春色图》,由高奇峰及众多弟子共墨绘成。

门人云聚忆念绵长

这段时期是奇峰门下最鼎盛的年代。 高奇峰众门人素有“天风七子”之说,可谓岭南画派第二代的关键人物。 在具体人物上,不同文献记载、不同研究观点有出入,大致不脱周一峰、张坤仪、叶少秉、何漆园、黄少强、容漱石、赵少昂、冯遂川等人。 他们自1919年起先后进入高奇峰创办的“美学馆”学画,成为入室弟子。

1933年,高奇峰离开天风楼。 他接受了德国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专使的任命,却在赴南京的途中病逝。 高氏去世后的一段时间,天风诸子不时感念先师,驻足流连在天风楼,定期举办雅集和画艺活动。

最经典的画作莫过于《高奇峰像》。 那是在高氏离世后的清明节,天风诸子聚集在天风楼祭奠先师:黄少强写遗像,何漆园为其补全;周一峰写石,赵少昂写松枝,叶少秉写菊花,容漱石写苇苔;最后由何漆园题记。 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,在天风诸子举办书画联展时,这幅画还总是成为展览的中心焦点。

赓续精神关切底层
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接管二沙颐养园,改为银行培训班,后成银行疗养院。 1956年又扩建成广东体育训练基地,这里曾走出过名震体坛的陈镜开、戚烈云、容国团、陈肖霞等国手。 2002年,作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挂牌。

过去,天风楼二层是三间宽深六米的画室。 如今,这里是广东女子水球队的队员宿舍。 曾经向南的门口早被封上,通向江边的小桥不复存在,一栋八层的宿舍楼拔地而起,令旧居今已不能直接面对珠江。

但岭南画派的精神仍自历史的深处吹拂而至。 1937年,七七事变突发,天风七子匆匆避往港澳等地,人去楼空。 偶有重聚时,他们也会联合举办画展。

在天风诸子中,黄少强的画作往往观照社会底层——苦于战乱的流民饥民,无以为家的鳏寡孤独,以及艰难谋生的歌女车夫,都是他挥毫摹画的主角。 他始终在创作中标榜“到民间去,百折不回”这一理念。 刘海粟曾为他题画集,赞道:“曾经为了神与王公而制作的艺术,现在恐怕到了为平民而制作的时代了。 代表这新时代的作家有一人,便是门人黄少强。”

1935年,黄少强在广州成立民间画馆,并于次年1月创立“民间画会”,以“谱家国之哀愁,写民间之疾苦”。 为了筹募寒衣,他曾联合美术界举办大型画展,并将全部所得捐给抗日前线。

同一时期,游学海外的“七子”之一张坤仪在美国金门万国博览会举行了“坤仪画展”,并巡回美洲各地。 期间,她即席创作,将所得款项汇回内地,以救济难民。 后来,张坤仪联合高剑父等人成立中国艺术协会,将《艺术服务于社会》的宗旨一以贯之。

美术史学者黄大德正在撰写《高奇峰传》。 他认为,高氏一脉的生命经验深入影响了岭南画派画风的形成,应重新审视高剑父、高奇峰兄弟的经历、审美取向与大众化艺术主张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
38459 (1)

高奇峰

41552

1929年高奇峰站在天风楼前留影。

37357 (1)

■图为今日天风楼外观。

文/图 朱绍杰 陈晓楠 任海虹 宋金峪

星岛日报海外版、羊城晚报社  联合编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