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龙门县地派镇,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温泉与生态。事实上当地还深藏着不少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。在渡头村内、天堂山水库旁,屹立着雄伟壮阔的见龙围与炮楼。“见龙”出自《易经.干卦》:“见龙在田,天下文明”。2008年,见龙围与砲楼被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,文物保存完好。
尽管坐拥古朴的历史建筑与优美的田园风光,但渡头村地处偏僻,村子人烟稀少,很长一段时间是“空心村”。近年来,“空心村”正逐渐复活,越来越多的游客挖掘到这一“宝藏地”,年轻村民不断“回流”。
渡头村发展未来可期。近日,记者从龙门县文广旅体局获悉,见龙围与炮楼一期修缮工程已于去年完成,目前正准备二期工程。“酒香也怕巷子深!”龙门县地派镇镇长赖文城透露,目前正与意向企业接洽,有望引进高质量大型文旅项目,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,带动当地经济发展。
见龙围,始建于清道光四年(1824年),落成于道光六年(1826年 ), 坐东向西,是一座结构为三堂、二横、一围龙、右侧置碉楼的清代建筑,具有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特征。远远看去,十分古朴浑厚壮观。
见龙围是龙门县名人、清代光绪年间举人、两广学务处查学员、四品官员刘士骥的故居。据村民介绍,刘士骥的祖先刘学容见此地山形昂首向东南,逶迤向西北摆尾,形状像条龙,是风水上所说的“龙脉”集结之地,便在此打造了见龙围与砲楼。
见龙围设有围墙,可见墙内的禾坪一侧有一古井,村民说旧时围内居民喝井水长大。特别的是,见龙围还从屋后山脚引入两条沟渠,沿周边屋门前南北两条水渠流出屋外,村民出家门便可用水,十分方便。禾坪立有一对旗杆石,虽历经风雨侵蚀,仍石刻字样依稀可见,这是刘士骥取得举人后所立。
穿过禾坪,便来到了两层高门楼前,卷拱门上设有木栅栏,正大门门额上挂有“举人”的牌匾。经过门楼踏入围屋,正中三进两井三厅为刘氏宗祠,宗祠没有繁华复杂的木雕石雕,青砖到顶十分古朴。宗祠内还挂有见龙围发展史、开基史祖学容公史迹及刘士骥的简介,引来游客驻足观看。
走进见龙围内部,饱经风霜的墙砖,狭窄幽深的小巷,让人仿佛走进了旧时的幽幽岁月。宗祠两边有横巷通左右横屋,大多数的房屋都保存完好,仅有少部分倒塌。据介绍,当年随着围屋内居住人员的不断增加,在原围垄屋后面又修建了多层呈半圆形的围垄屋,每层房屋都有多条横巷相通。见龙围有四五层围垄屋,房屋由砖石砌墙,木材架梁,屋顶盖瓦。
1990年代,见龙围村民陆续外迁。这里虽早已无人居住,却十分干净整洁,这离不开村民们的精心管理。地派镇渡头村村委委员刘剑锋介绍,现在每年都有政府的专项资金用于维护修缮。除此之外,“村民还会自发筹集经费,进一步完善基本设施的维修。”见龙围刘氏宗祠保存完好,还被评上龙门县十大“最美祠堂”。
文/图 李海婵 刘雅欣 张志远 黄克锋
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联合编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