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星岛日报》2月20日发表题为“湾区共办教育 港青添选择”的评论文章,全文内容如下:
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,其中一项是发展成“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”,要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。创新要素侧重的是人才,而人才培训和流通,将成为大湾区融合的重要方向。本港教育机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,本港青年的求学和就业发展空间亦有望大为扩阔。
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,虽然列入“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”一章,但是对大湾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,当中科研创新,高等院校更发挥重要作用。
纲要提出要推动三地高校合作办学,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、实验室和研究中心,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、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、科研成因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。
内地吸人才 港突破瓶颈
广东省为了引入海内外人才,努力引入国际和本港一流大学进驻,其中本港浸会大学早已和北京师范大学在珠海合办大学,中文大学在深圳设分校,香港大学设研究中心,科技大学将在南沙办校,理工大学亦成立专责小组为在区内设分校制定工作计划。岭南大学则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大湾区社会治理研究中心。
加强合作,内地发展和本港专上学府两蒙其利。本港土地供应紧张,不但影响住屋,还窒碍各类社区和教育设施的扩展,北上办学,不但可突破土地瓶颈,还能够更多利用内地人才、研究经费等资源,把研究产品转化作商业应用的机会亦大增,港生亦可以有更多机会往内地交流,扩阔视野和毕业后的发展空间。
不仅是大专教育,纲要对职业教育亦多落墨,要推进三地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、培养培训、师生交流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,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,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,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。
推资历互认 拓港青空间
国家教育部上月公布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,内地与港澳合作,有助提升当地职教水平和扩阔学习范围,也为本港职业训练局等机构提供大展拳脚的机会。大湾区在飞机维修、建造业、信息科技、物流业和医疗服务等方面,都需要大量技术人才,对一些考不上大学的青年,如果区内能够发展出一套共同认可的资历架构,将有利人才流动,扩阔新一代的就业空间。
基础教育方面,纲要亦提及照顾港人在内地子女的教育需求,并且鼓励三地中小学结为“姊妹学校”,甚至探索幼儿园结为“姊妹园”。除了学生交流层面,还有利教师互相观摩,改进教学。本港推行的家长和学校合作,更值得内地参考。
部分港青抗拒往内地发展,不过,调查显示愈来愈多人愿意去内地升学,要是大湾区的生活质素不断提升,与本港的差距日益缩窄,将有利香港年轻人日后在求学、就业和生活上有更多元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