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星岛日报》1月12日发表题为“抗空气污染 随湾区经济模式变阵”的评论文章,全文内容如下:
本港近年虽然见多了蓝天白云,但是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仍然严重超标,臭氧含量更创下十九年新高,损害居民呼吸系统健康,并且削弱本港作为宜居城市的竞争力。当局须积极推行普及电动车等减排政策,并与广东省合力改善大湾区的空气质素。
本港经历过乌霾蔽天的日子,经过政府多项减排政策,包括收紧电厂、汽车和轮船的污染物排放限制,改用比较环保的燃料,与十年前路边情况比较,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跌了百分之七十四,悬浮粒子减逾五成。从实际观感而言,最明显是蓝天白云的日子增加了,但是灰蒙蒙的日子仍然不少。
根据环境保护署的最新数据,去年本港各监测站录得健康风险达"高"或以上的日数和时数,比五年前为低,当中铜锣湾、中环、旺角三个路面交通最繁忙又高楼林立散气较差的地区,空气污染物的减幅都非常显著,然而当中的二氧化氮含量虽然减逾一成,仍然超标近两倍。
港推电动车慢吞吞
本港电力公司陆续增加天然气发电比例,以及政府进一步淘汰旧式汽车,都有助改善日后的空气质素,但是步伐仍然太慢。当欧洲有国家已经定出全面淘汰汽油车的时间表,本港在推广"零排放"的电动车方面仍然慢吞吞,纵使当局声称已经设立了逾千充电柱,驾驶人士的实际充电经验却是远不及加油方便和普及。深圳已经把公共巴士全面电动化,虽然当中有支援当地电动汽车企业的考虑,但是本港试来试去都未能正式投入服务,也委实慢了一点。
推动市民和企业改用电动车,不止是改善空气质素所需,还是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。
更值得关注的,是本港空气臭氧浓度不减反升,一般监测站录得的臭氧含量比十年前增加逾五成,更是十九年来最严重,情况以人口较稀疏的新界地区尤烈,反映污染来源涉及外来因素。臭氧的形成源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,在阳光下产生化学反应,而一氧化氮可以透过化学作用减少臭氧。本港汽车减少了一氧化氮的排放,而外来臭氧又增加,就加剧了臭氧污染。
港粤合作对付臭氧
现时本港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,是位于新界西北的屯门、元朗和东涌。多年经验显示,每逢东莞等工厂区停工的日子,例如春节,本港的空气质素往往得到改善。自从广东"腾笼换鸟"式推行工业升级,区内污染较大的工厂逐步被淘汰,这方面的污染程度应该减弱,但是内地消费形态的转变,例如汽车使用量大增,成为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头。
空气流动无疆界,港粤空气质素互相影响,除了现有的监测机制,两地更须增加合作,针对经济活动模式的转变,与时并进,对症下药,来消减污染物的排放。
本港空气质素不及新加坡,长年成为两地竞争的弱项,削弱各地僱员来港工作和生活的意欲,构成全球各地企业考虑来港投资的负面因素。香港面对的问题,同样是粤港澳大湾区要共同面对的问题,要粤港澳大湾区跻身纽约、旧金山、东京等国际一流湾区之列,成为内地和本港经济的新引擎,不仅靠人口和经济规模,还需要一个一流的居住和生活环境,空气质素是重要元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