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CEO有料到】蔡晋:发挥一国两制优势,因地制宜拓新质生产力

发布时间:2024-05-13 08:05

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近期焦点,不仅是国家《政府工作报告》的重点领域,也是特区政府的新任务。如何配合国策,“因地制宜”,发挥本身优势,更好助力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,是港府未来的重大课题。

发展“新质生产力”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9月提出。中联办主任郑雁雄说“新质生产力”是对中国经济提质升级的把脉定向,也切中了香港的逼切需要,建议香港要  重质量发展,提升香港的竞争力。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日前再进一步阐述,“新质生产力”与“科技第一生产力”某种意义上是一脉相承,基本内涵就是以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提升的最重要途径。

简而言之,就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,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,促进产业高质发展。但正如习主席强调,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,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科研条件等,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、智慧化、绿色化。

对香港而言,因地制宜就是要发挥香港在“一国两制”下的独特优势。香港既是国际金融中心,又是国际贸易中心,除了现代服务业等传统优势行业,不少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,以生物健康科技为例,香港的临床研究数据受世界认可;人工智能方面,香港学术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在全球前三名,同时培养出不少独角兽企业如商汤、思谋科技等。

香港也正加速创新科技发展,致力布局南金融北创科的发展格局。其中,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了以创新科技驱动。另外政府锐意加速绿色发展,促进先进科技落地应用,帮助传统产业升级转型。正在积极建设的超算中心,也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。

金融更是香港最大优势,“新质生产力”涉及庞大的资金需求,香港可以信贷融资支持科技创新,释放银行体系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。

教育方面,香港拥有5间全球百强大学,也有顶级专家、医学院、研发中心和实验室,科研实力雄厚。据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“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”显示,八间资助大学逾7成研究项目达到“国际卓越”或以上水准,2成半项目跻身“世界领先”行列,充分展示香港拥有良好基础研究实力。

可是,要发展新质生产力,香港仍要在多个方面追落后。譬如在科研成果转化上,目前未算突出。故政府推出“产学研1+计划”,为大学团队提供最多1亿元资助上限,配对大学或业界资金,推动科研转化成产品。

此外,在“创新”人才上,也存在缺口。去年《香港创科人才指数2023》报告推断,从事创科业的人士到2032年估计达到6.5万人,与《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》预期2032年达到10万人,存在很大差距,政府和业界须思考,如何完善人才政策,吸才抢才育才多管齐下,为香港储备创新型的优秀人才。

要发展创新优质产业,必须建立产业环境,但这方面也是香港一大弱项,因此要择优而为。去年《施政报告》提到投入百亿设立“新型工业加速计划”,以支持推进生命健康科技、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、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发展。但这些产业是否具备发展“战略性产业”的条件,配套政策是否有足够支援,如何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,仍有待厘清。

特区政府应及早制订战略性发展蓝图,研判香港的科研人才和各项成果上的优势,从而选定有机会突围而出、能持续开拓优势领域的产业。同时透过顶层政策设计、法规指引、基础建设提供支援,例如拨地发展相关专业的产业园区等,鼓励企业在港投资设厂、发展重点产业。

基于香港市场规模较小,发展创新产业,须寻求大湾区的支援。特区政府当前重点是与内地合作补足短板,推动政策沟通、湾区深度融合,让香港的基础研究优势与大湾区城市的产业优势更好互补,进一步推动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,并为内地城市拓展国际化发展途径,发挥联通世界的作用。

配合全国发展的大格局,特区政府发展新质生产力,一定要有所取舍,现阶段应检视自身所长,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,瞄准目标发力,将香港的基础研究优势与大湾区城市的产业优势进行互补,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,加快取得成就。

蔡晋
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


相关阅读